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不同地區的供鉀狀況會不會影響鉀肥的效果
鉀肥的效果和需要程度主要決定于土壤的鉀素供應水平。了解不同地區的供鉀狀況,可以為鉀肥的分配和合理施用提供依據。 (一)土壤鉀素的含量和影響因素 土壤中全鉀(K2O)的含量一般約在0.3~2.5%,假如這些鉀全部都是有效態的,則可供作物利用一二百年?上У氖墙^大多部分(98%以上)的上壤鉀素存在于土壤礦物中,作物極難利用,我們稱之為礦物鉀,這是第一種形態,也是土壤全鉀含量的主體。第二種形態鉀是緩效性鉀,通常占全鉀的2%左右,它可以逐步釋放出來,是速效性鉀的貯備。當評價土壤的長期供鉀潛力時,應主要考慮這種形態鉀的含量和轉化速率。第三種形態鉀是速效性鉀,以交換性鉀為主,也包括少量水溶性鉀。它只占全鉀量的0.1~2%,作物當季所利用的主要是這一部分。 不同土壤各種形態鉀素含量差別很大,這主要歸因于成土母質和風化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地區,風化作用較弱,無論在什么母巖上形成的土壤,其粘粒部分都有大量水云母和保持交換性鉀的能力較強的蒙脫類礦物存在,除質地較粗,粘粒含量低者外,一般供鉀能力都高。 長江以南,由于風化淋溶作用逐漸增強,粘粒中水云母逐漸減少,而本身既不含鉀且保鉀能力又差的高嶺類礦物和三水鋁礦逐漸增多,所以土壤缺鉀現象逐漸明顯。在同一氣候條件下缺鉀的程度則與母巖有密切的關系。此外,由沖積和沉積物發育的土壤,常因土壤物質來源及質地的差異,鉀素供給能力也會不同。 (二)不同地區供鉀和需鉀概況 1.磚紅壤地區:磚紅壤和赤紅壤(除花崗巖、變質巖所發育者外)及期形成的水稻土,是我國地帶性土壤中缺鉀最突出的土壤。特別是由淺海沉積物、玄武巖發育的土壤,其含鉀的含量很低。我國鉀肥的大面積施用,首先是從這個地區開始的,目前各種熱帶經濟林木和農作物均需施用鉀肥。這也是施用鉀肥可獲得高效益的地區。 2. 黃壤地區:從全國來看,這一地區的供鉀潛力也是較低的,如廣西由石灰巖發育的土壤,江西、湖南由紅砂巖發育的土壤是本地區供鉀水平最低的,因而鉀肥效果也最為顯著。丘陵地區由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土壤,對鉀肥的需求也很突出。由河流沖積物發育的土壤,鉀素水平要高于紅壤,湖積物一般又高于沖積物。 3. 色土地區:西南和華中部分地區由紫色頁巖發育的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是南方地區供鉀水平較高的土壤,但酸性紫色土含鉀量較低,已有施鉀效果的報道。 4. 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一地區由沖積和湖積物及黃棕壤發育的水稻土,其供鉀潛力比華北、西北地區的土壤為低,但比華中地區紅壤為高。目前高產的太湖水稻土地區,已開始顯現鉀肥的效果,旱作物小麥和油菜尤為明顯。 5. 華北平原地區:本地區石灰性土壤的供鉀水平因質地而不同。粘質潮土含鉀量高,目前不需要鉀肥。砂質土供鉀水平中等,某些作物施鉀有效。微酸性的棕壤是本地區供鉀水平較低的土壤?偟膩碚f,華北地區某些土壤上鉀肥肥效有增加的趨勢。 6. 西北黃土地區:這一地區的婁土、黑爐土受黃土母質的影響,供鉀潛力 是高的,目前施用鉀肥有明顯反應的很少。 7. 東北黑土地區:黑土、黑鈣土中含有很豐富的鉀素,同時本地區復種指數不高,除特殊作物外,一般是不需要鉀肥的,但草炭土是例外。 8. 漠境地區:本地區的土壤是我國供鉀水平最高的土壤。
上一篇:沒有上一條記錄 | 下一篇:影響土壤中鋅有效性的因素是什么 |